| 凯发真人-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 |
|
【新人心语】我的车间“习惯”养成记——读《让优秀成为习惯》有感 | |
| |
第一次走进车间时,轰鸣声裹着机油的味道扑面而来。排列整齐的机床像沉默的钢铁巨人,操作台上的扳手、游标卡尺泛着冷光,墙上的“安全操作规程”红得刺眼。带我的邓工正蹲在一台冲床前,手里的听诊器贴在机身侧面,眉头随着机器的震动轻轻蹙着。“新来的?”他头也没抬,声音混在噪音里却格外清晰,“维保这活儿,靠的不是力气,是把‘该做的’磨成‘忘不了’的习惯。” 那时我还不懂“习惯”二字的分量。入职第一周跟着班组巡检,看到邓工用抹布擦完设备导轨,顺手把油渍擦在工装裤上,我也跟着学;发现邓工给轴承上润滑油时,总比说明书多滴两滴,我便悄悄记在心里。直到有天夜班,一台数控车床突然卡壳,邓工让我递内六角扳手,我手忙脚乱翻了半天工具箱,他却从腰间的工具袋里摸出一把,柄上还缠着防滑胶带——后来才知道,班组里的老师傅都有个习惯:常用的三件工具永远别在腰上,胶带缠在手柄三分之二处,既不硌手又能快速摸到。 “你看这导轨油的刻度线。”邓工用指尖敲了敲油箱壁,“超过上标线两毫米,夏天机器发热容易漏油;低于下标线三毫米,冬天润滑不足会磨损导轨。咱们老班长传下来的规矩,每次加油都要蹲下来平视刻度,差一毫米都得调。”他说着拿出量油尺,金属尺头在灯光下闪着光,刻度线被磨得发亮——那是十几年反复插拔留下的痕迹。那天我才明白,班组墙上“毫米不差、秒秒必争”的标语,不是口号,是藏在油尺刻度里的较真。 真正让我对“习惯”有刻骨体会,是那次处理液压系统故障。生产线的液压站突然报警,压力值骤降。我跟着邓工冲过去,只见他先摸了摸油管外壁:“温度正常,不是过载。”再看压力表指针,不是剧烈跳动而是缓慢下滑:“管路没爆,大概率是单向阀卡滞。”他蹲下身掀开检修盖,手里的手电筒光圈稳稳落在阀组上——后来才发现,他握电筒的姿势很特别:拇指按在开关上,食指搭在筒身,这样既能随时调光,又能腾出三根手指操作扳手。 拆阀组时,邓工让我递扳手,特意叮嘱:“用开口扳手,别用活动扳手。”我不解:“活动扳手不是更方便吗?”他头也不抬:“开口扳手咬得紧,活动扳手容易打滑伤螺纹。咱们维保的,对机器得像对自己的手一样,不能留一点磕碰。”说着他把拆下来的螺栓按顺序摆在一块干净的帆布上,每个螺栓下都垫着对应的垫片,像列队的士兵。“这叫‘原位摆放’,”他擦了擦手上的油,“拆的时候记不住位置?摆整齐了,装的时候就错不了。当年我师父因为装错一个垫片,让整条线停了两小时,从那以后,班组就定下规矩:拆下来的零件,必须按拆卸顺序摆,少个螺丝帽都得当场找出来。” 在班组待得越久,越发现“习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早班集合时,没人提醒也会自动排好队,安全员点到名字时答“到”的声音比机器还响;给电机换轴承前,总有人先拿万用表测三次绝缘电阻,哪怕昨天刚测过;连擦机器的抹布都分三色:红色擦油污、蓝色擦金属表面、白色擦控制面板,绝不会混用。 最触动我的是老班长的“故障笔记本”。那本牛皮封面的本子被磨得边角发白,里面记着十年间所有设备的故障记录:“2018年3月15日,三号铣床异响,原因是齿轮箱缺油,教训:每周检查时要晃一晃油标,听有没有气泡声”“2021年7月2日,液压站漏油,发现是接头垫片老化,新增:高温区域垫片每季度更换”。最末页贴着张泛黄的便签,是老班长退休前写的:“维保的本事,不在能修好多少机器,而在能让机器少坏多少次。把每次教训变成下次的预防,就是最好的习惯。” 车间的轰鸣声依旧,可我渐渐能从不同的声响里听出机器的“情绪”。就像邓工说的,维保工的耳朵要比设备的传感器还灵,这份灵敏不是天生的,是每天听、每天摸、每天记出来的习惯。当检查螺丝的松紧变成抬手就有的力度,当判断故障的步骤变成不用想的流程,当“安全第一”四个字刻进每次操作里,我们守护的就不只是冰冷的机器,更是整条生产线的平稳运转,是每个同事的安心工作。 现在再看墙上的“安全操作规程”,那些曾经觉得刻板的条款,都成了前辈们用经验攒下的护身符。让优秀成为习惯,对我们机械维保班组来说,就是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把每次操作练成本能,让“放心”二字,成为我们递给车间最好的答卷。(责任编辑 蒲玉凤) | |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