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本就是一条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还是一条非常孤独的单行道,只愿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切身体味或以逝去、或未到来的岁月。读过关于别人一生的故事很简单,每个人物都会有自己的自传,但是产生“像自己过完了一生”却并不简单。这之中的要点在于两点,其一在于真实,其二在于触动。
真实。要求真实,是增强我们感同身受的深度。例如在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一个被命运选中的天才,我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达到如此境界。永远如同挂在天上的明月,高高悬起,无论多美,终究是别人的人生。
触动。要求触动,是要求我们能够代入情境一起思考。例如我看小说选刊,故事很引人入胜,经常看得忘了吃饭、憋着尿尿,但是故事精彩有余,代入不足。如同看戏,再精彩,也存在台上台下之别,我只觉得精彩,但是并不能感觉到对我个人有较大启发。
今晚夜读,发现《人性的枷锁》这本书既真实,又能带着我开始思考,可以将自己的过往曾经投入到故事中去,想通未曾想通之问题,见到未曾见过之自己。陪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成长、感悟、收获。真切感受到了“看完就像是过了一生。”
无论是毛姆还是书中的主人公,故事都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欧洲,时间地点文化背景不一样,但是各国青年在成长阶段所遭遇的问题都是大同小异的。
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长轨迹大概是青春主旋律:读书、恋爱、交友、择业、结婚。
在学校时,成绩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被老师夸过,也被老师骂过,跟同学好过吵过闹过,在恋爱中,甩过别人、也被别人甩过。交友中,有交友不慎,惨遭背叛的,也遇良友,将自己于穷困潦倒的边缘拯救回来的。在择业中,有迷茫中选择中途放弃的,也有三分钟热度之后回家挨骂的,最终选择的职业也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在婚姻中,决定结婚是因为年龄到了意外而顺其自然。
我们或多或少能找到曾经自己的影子。无论我们现在站在哪个时间点,是回望过去的自己,还是展望未来的人生,都能在书中找到一些震慑心灵的触动,也许是豁然开朗,也许是锦囊妙计。在书中,我大概收获到如下这些触动,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曾经思考过的问题
1.宗教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3.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
4.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5.理智和感情是如何控制我们的?
6.什么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7.舔狗舔到最后是一无所有还是应有尽有?
……
真实与触动体现于与自我有重叠的部分,借用书中一句话“我觉得人就像一朵花苞,读的书、做的事大都对你没有一点影响。可某些特定的东西会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你会因为这些东西一瓣一瓣地绽放,直到完全盛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