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意外了,真的没有想到。”当李志良得知自己在铆工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时颇感意外,谦虚地说,“我做得还不够,还得继续努力。”
那天,我看见他时,他正握着烤枪全神贯注地给错牙的面板矫形。因为位置狭小无法站立,也不能坐着,只能蹲在闸门下长时间保持着一个姿势。遇到焊接变形大的,随之调整火焰,那热浪一股股冲击全身,任凭汗珠在脸上、背心流淌,脸红的像个关公。只听见烤抢“嗤嗤”的刺耳声,而他早已习以为常。
等他收拾好烤枪,我问他累不累,“没事。”他淡淡一笑,用袖子擦了把头上的汗,“啥工作不累啊,就像筑墙,有的捣土,有的砌瓦,都不容易。再说,有份工作不容易。”怀着这样的心情,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李志良,今年37岁,四川彭山人,高高的个子,魁梧的身材, 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多年前,因招工来到夹江公司从事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工作迄今已有20个年头。其间跟随单位先后参与了龙滩电站、光照电站、苏丹麦罗维电站等许多国内外大型工程的建设施工,完成了压力钢管、平面门、弧形门、启闭机等一系列的水工产品的制作与安装,算的上一位资深铆工,被人尊称为老李。
1997年,17岁的李志良来到天生桥铆工班并分了师傅。他不懂就问,虚心好学,多看多想,舍得吃苦。师傅非常喜欢这个来自农村话不多的小伙子,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他。在师傅的帮助下,他从一个什么也不懂的门外汉逐步学会了识图、矫形和对装,积累了不少经验,成为熟手,很快能独当一面。
第一次在野外高空安装门槽,那门槽高达3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心咚咚直跳,腿不停地颤抖,最后还是鼓足勇气战胜了内心的怯弱。“多干几次就适应了。”老李说,“凡事都有第一次,以后我都敢在门槽上跑,哈哈。”
“工作要胆大心细,不能畏手畏脚,更要开动脑筋。”老李在不断的总结。2001年,老李和他的同事到三峡电站给人字闸门调钢止水,精度要求很高。那时正值六月,气温达37度以上,骄阳似火,热浪滚滚。老李他们冒着高温,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用专用工具从下往上一节一节调试,连续干了两三天才完成,本以为万事大吉,谁知,在检测水封垂直度时,发现止水部位出现十多毫米的缝隙,如果投入使用,后果不堪设想。大伙儿一下傻眼了,老李更是又气又急,非常沮丧,所有的辛苦化为泡影。静下心来找原因,他突然一拍脑门,“我怎么没想到闸门会热胀冷缩呢。”心急如焚的老李开始琢磨解决办法,他走路在想,回家吃饭在想,连做梦也在想,“以闸门在水里的工作状态,无论天气怎么变化,水温是不会改变的,能不能在恒温下调试呢?”于是,他找来温度计,和同事一大早来到现场,那时天还没有亮。等水温达到18摄氏度时,趁太阳还没出来,他们抓紧时间调试,饭也顾不上吃,这次顺利通过了质检验收,圆满达到止水要求,心情不那么压抑了,还吹起了欢快的口哨。事后,老李深有感触的地说,“做什么事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想办法、动脑筋、不蛮干,才能提高工效不做无用功。”同时,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后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才能胜任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谁都知道,电站建在偏远山区,生活单调,工作枯燥。可他一点也不觉得无聊,只恨时间不够用,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喜欢看书,在网上购买了《金属结构安装》、《铆工》等书籍,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的学习,越学越知道自己的浅薄,学习的劲头越足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不学点真本领,如何立足?没有什么是轻而易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认真对待,用心钻研,就简单轻松。一个合格的铆工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全方位发展,样样拿得起,不拈轻怕重,才能让领导放心。”
“工作是为了生存,不能偷奸耍滑、投机取巧,更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得好才能更好地生活。我至今还记得师傅严厉的表情,‘矫形时精神点,别把工件烤废了。’所以,我不敢丝毫大意,把责任牢记心上。”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也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望着老李上台领奖时惊讶的表情,我笑了,荣誉是意外,你刻意去追寻不一定如愿以偿,但当你勤勤恳恳静心学习,努力耕耘,一心干好工作,那么有一天,幸运之神就会悄然而至,带给你惊喜。”
面对大家的赞扬,老李一脸平静,一直说,“我是个普通人,工作很平凡。”可是,平凡不等于平庸。他表示,“荣誉只属于过去,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今后还得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生命的亮色。”
李志良全神贯注的给钢桥梁机械校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