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裹挟着细雨,带着丝丝凉意而来,浇灭了鸣蝉的热情,不经意间,夏天已经从身边轻轻走过,只留下若有若无的蝉鸣声,在努力的留住夏天的影子。这才感受到自己已经参加工作一年有余了。有句话叫“未来的种子深埋在过去当中”,只有反省过去,我们才能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回首往昔,这一年经历了很多事情,有收获,也有失落,值得肯定,却还不够好。
这一年,是比较辛苦的一年,我不是随遇而安的“小强”,适应新环境对我来说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
参加工作之前,虽然我对新的生活有很多美好的憧憬,可是20多岁的我第一次彻底开始独立生活,远离父母的庇护,朋友的陪伴,走进陌生的环境,艰难和不堪是不可避免的。
奔波的生活,忙碌的工作与大学松散的管理,自由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还没来得及退去舒适生活带给的安逸和安全感,就被冲进了这竞争激烈的现实洪流,要孤单地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再也不想给父母添麻烦,因为我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开始新生活,学会独当一面,可是那一句句“我挺好的,工作也很顺利,爸妈,你们放心”背后都是思念和内心的无助挣扎。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自己充实起来,2016年8月底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清单,现在回顾,完成了大半,比如学习计算机技能,比如进行一次独自的旅行,比如每月回家看一次父母。还有一些比较奇葩的就是网易云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记录下每天的灵感…… 可是还有一些是我永远的死穴:比如改掉熬夜的坏毛病,比如要多去运动,比如要少用电子产品……这些都没有完成。
思考过后,我觉得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制定计划上,每个人可能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把一切都想得很理想化。需要引以为戒的是,做计划的时候不能太笼统,也不能太绝对。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计划的下一刻会有什么变化,所以一定一定要预留周转的时间,不能排得太满太绝对。而且也要尽量的把自己的计划具体起来,不要写一个模糊的目标,比如:“我要把英语学好”,却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才是“学好”。但是如果改成:“每天学50个单词,达到能默写能造句的效果”,用数字作为指标,通过量化或者具体的结果去衡量会更加有效。
这一年里其实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啊。因为自己意志力不够,计划性不够,还是把很多时间虚度在了无所事事上,陪亲人朋友恋人的不算浪费,没有好好陪伴自己的才是浪费。这样计划之后会发现其实人生很短,时间可贵,容不得自己挥霍青春。
这一年,我离开了大学那个象牙塔,真正地切身体会这个世界,才发现世界很大,大到一辈子也看不完,一个人很渺小,渺小到一阵蝉鸣就可以将你的呼喊湮埋。“承认这个世界的多元格局,放弃自我中心观念”是我世界观的最大收获。
首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活动,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经历成长都是不一样的,这才构成了我们多元的大千世界,所有的不同都是有原因的,所谓存在即合理,平静地看待并包容不同。比起评论别人的所作所为,我更愿意学着站在别人的经历背后,跟随他的视线角度去试着理解他的所做所为。
其次,放弃刻板印象,请勿匆忙下结论。人们常常在没有接触新事物之前大脑当中已经存在的对该事物的预设印象,比如人们常说的“北方人粗犷,南方人婉约”,所以,在接触新环境的时,尽量能够放下刻板印象和标签认知,不要匆忙下结论,应在相处中逐渐发现新事物的特点而不是一刀切。
最后,谦逊自知,求同存异,优势互补,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对自身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在对方的“不同”中发现闪光点,也意识自己不足,及时修正,取得进步。
接受不同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的过程。放下偏见傲慢,心怀谦逊,以平静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这样才能减少烦恼,营造积极健康的交际环境。
这一年,大概也是我活的最恣意的一年。
我开始渐渐喜欢上自己,能乐观积极地接受自己的好坏,未曾发掘的潜力和有些不好意思的野心。在前往远方的路上,坚定意志,始终相信努力永远不会过时,我很清楚地感觉到现在的自己和当初刚毕业的那个我相比起来,有着实实在在的改变。
人生观逐渐在生活地历练下得到建立,一种温而不沸的成长状态与生活态度,不激烈也不尖锐地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情。会很安静很温柔地坚持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虽然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美,却对未来虔诚无比。
这意味着一个年轻人可以活得很柔软又很硬气。
最后,无论我在哪里,以后年纪多大,我都希望自己在这一年的经历里能找到一种归属感:虽然偶有困顿,却永远生活在一种对于未来的期待中。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明确方向,继续努力,踏实前行,我不求走得多快,只希望慢慢地,用心雕琢自己,突破自己的极限,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