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洋河畔,白墙红瓦的厂房在青山绿水掩映下显得愈发高大、清晰。一辆辆载着巨大金属构件的货车鱼贯而出,驶向远方。这里是林芝,水电七局夹江公司金属结构制造基地之一便布局于此。
在国家强势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林芝制造基地作为“七局制造”走出去的关键一步,承载着七局制造业务板块发展壮大的重要使命。
作为水利水电行业的领军施工企业,水电七局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进入西藏市场,承建世界海拔最高、中国水头最高的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如今,多元化、集团化发展的水电七局将装备制造作为六大核心业务之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为制造业务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排除万难
“西藏是否需要建设制造基地?”一开始,许多人都对制造基地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我们不仅要建,还要建西藏最大的。”水电七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对西藏市场前景进行仔细研判后,做出了这一重要决策。
经过两年的筹备和厂区建设,2016年6月15日,林芝制造基地正式投产第一笔订单。“人少、订单少、材料少”,这是副厂长侯明最深刻的记忆,“刚开始时只有15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他都是协作队伍;第一笔订单合同金额只有十多万元;材料都是从内地运过来,至少需要一周。”
在水电七局的大力支持下,夹江公司及林芝制造基地从“生命线”——拿订单入手,承接了华电大古、华能加查、拉萨河等水利水电钢闸门及埋件、中铁拉林铁路特大钢管拱桥及扣塔、迫龙沟桥梁检查小车等基础设施钢结构、多布水环境治理、尼泊尔那苏瓦卡里水电站等项目制造任务,承接合同总额1.6亿元,在建合同存量1.2亿元。
在解决了订单问题之后,林芝团队将工作重点放到合同进度、质量、安全、环保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由于人少,一个人一般都兼着多项工作,副厂长兼着部门主任,将管理重心前移至车间一线,不放过每一个管理细节。林芝基地刚成立一年,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刚毕业不久的“新人”,这对于经验和能力要求很高的装备制造专业来说,是一个很难迈过的坎。
“这是我们第一次承建这么复杂和巨大的铁路金属构建”副厂长潘光清指着车间内整齐堆放的钢管说。整个中铁拉林铁路特大钢管拱桥需要用两种不同工艺流程生产七种不同直径,十多种厚度的1800多个钢管,其中最大的2米,最小的直径仅60厘米,同时需要钻孔60多万个。这些对林芝基地技术团队工艺设计能力提出了考验。在这关键时刻,“老同志”站了出来,加班熬夜设计生产流程和工艺图纸,用10天时间完成设计任务。
展望未来
目前,林芝制造基地定位于重钢制造规划生产线,布置了储存、下料、加工、部装、总装、焊接、防腐等工序及工位,现有各类生产及检测设备140余台套。一期建设规划生产能力2万吨/年,二期建设规划生产能力4万吨/年。林芝制造基地产品着眼于水电站水工钢结构闸门/启闭设备、压力钢管、机组水轮机埋件、新能源风机塔筒/光伏组件、输变电铁塔、市政/桥梁钢结构及其他基础设施钢结构等制造,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金属结构制造厂。“我们承接的合同工期都排到2018年6月底了”,对于将来,林芝基地负责人周建平充满信心。
“十三五”期间,西藏将建成加查、大古水电站,计划开工建设街需、康工、林芝、阿青等水电站,进一步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有效保护“一江六河”;完善交通运输网络,90%的乡镇和4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快川藏铁路等建设;拉萨、山南、日喀则、昌都将建设大型光伏、光热电站,阿里将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那曲、山南、日喀则将布局风电场;拉萨、阿里开发地热发电资源。西藏装备制造市场前景广阔。
“林芝制造基地将充分发挥厂房、设备及专业制造优势,提前布局、超前谋划,进一步提升‘夹江水工’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夹江公司总经理徐绍波对林芝基地定位有着清晰的认识。
未来充满希望。七局人在服务于西藏地区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多的是将目光聚焦尼泊尔等周边国家,努力将“七局制造”引入“一带一路”的快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