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从一名普通学徒到焊接技术能手的郭洪,凭着十多年对焊接职业的执着打拼、吃苦耐劳和开动脑筋,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2004年,郭洪技校毕业,分配到彭山水工厂电焊班,一干就是十多年。他先后参加了乐滩、青居、小峡、锦屏、向家坝、龙滩、巴基斯坦汗华、龙头石、马来西亚、苏丹麦洛维等项目的结构制作 。
他说他很喜欢这份工作。刚分到班组时啥也不懂,看到别人焊得又快又好,羡慕不已。从小要强的他暗暗攒着一股劲不甘落后,虚心向师傅们请教技术经验技巧,除了喝水、上厕所,就是练习。他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就下班了。“这个小伙子舍得吃苦。”师傅们这样说。“他呀,每天吃饭时不知要打多少个电话催他,干了一上午肚子还不饿啊?”他爱人心疼地说。
工作看上去枯燥,却不是单纯的机械操作,而要根据不同的焊接工艺正确选择焊接参数,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操作,才能事半功倍。既要保证质量、工期,还不能蛮干做无用功。有压力就有动力。他把每一次难题都当作挑战自己的能力,利用业余时间查看本专业书籍,学习技术理论知识,并在工作中学以致用,刻苦钻研,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很快成为一名全位置的合格焊工,能独当一面。2009年度水工厂举行焊工技术大比武活动,他获得月技术能手称号,并在年度考核中取得好成绩,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平时,他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把每次返修的缺陷记录并拍下来存在手机里,一有空就琢磨缺陷产生的原因、位置,不断总结、改进,提高技术。“老是处理,面子也挂不住啊。”有一次返修时郭宏深有体会地对我说,“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做细,才能经得起检验。想偷懒蒙混过关那是自欺欺人,仪器一扫查就露馅了,结果更糟。”
听他班长讲,郭洪这个人话不多,实在,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点子多,对分配给他的活一概拿下,从不拈轻怕重找借口推脱,也不会背后抱怨牢骚满腹,更不会偷奸耍滑投机取巧,把活交给他,放心!
2007年瀑布沟电站抢修发电焊6#机蜗壳,蜗壳环缝直径10至12米不等,板最厚达到60厘米,薄的也有40厘米,精度高。郭宏主动请缨。由于场地原因,有些位置要躺着才能焊接,消耗体能且操作难度最大。他采取短弧焊,保持正确的焊条角度和均匀焊速,必要时减小电流,再苦再累也坚持着忍受着。中途,他从老师的来电中得知孩子在学校不小心碰伤了嘴,只是给老婆打了个电话像没事似的继续干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顺利通过了验收,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随后他又主动去焊4#机座环,座环要求严格控制焊缝变形。座环板厚120厘米,宽80厘米,直径达到10米,其加温到200度,给施焊带来很大难度。他采用多层多道焊,把运条能力与熔池观察能力相结合,规范的运条和良好的熔池是焊缝质量的保证,最终出色地完成了瀑布沟首台机组抢修发电,得到项目部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项目部颁发的明星奖。
2008年9月,一道桥电站抢修发电,由水工厂承建的近1000米高强钢压力钢管,需要在12月5日焊完,工期紧。郭洪和他的同事吃住工地争分夺秒地抢干,完全没有星期天的概念。在后期的堵灌浆口期间,钢管已经浇筑,山里面的水往灌浆洞口流出,最后一个小孔总是堵不住,一焊就冒气泡,阻碍了生产进度。他沉着镇定仔细观察总结出一个经验,在焊到收尾小孔时不马上堵焊,等里面的热气往外冒一会,用手掌在焊缝表面感觉不到热气时再堵焊,这样做效果非常好,也保证了工期。“又打了一个胜仗。”每当这时,郭宏就忘了工作中的疲劳和艰辛,吹起欢快的口哨,一如既往的积极乐观。
2009年厂里施焊锦屏电站进水口快速闸门,他针对坡口角度偏小不利于焊接等问题,焊前采用电弧气刨加大焊接坡口的方法,很快解决了难题,仅材料节约就是手工电弧焊的两倍,施工周期缩短了原来的三分之一,焊接变形也减少了,焊后一次合格。
寒来暑往、冬去春回,郭洪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恪尽职守。闸门上、钢管里穿梭着他矫健的身影。他终日与弧光、飞溅、烟尘、焊机打交道,时刻能感受到那熟悉的味道。一进入生产场地,大脑就自然条件反射,来不得半点马虎,尽力焊好,控制变形小,不返修是他最大的愿望。
他每天置身于焊花烟尘中汗滴如雨,衣服被火焰烧出小孔,一个姿势就是好几个小时,焊完连腰都直不起来,手也举不起来。无论多苦多累他一声不吭,任凭蚊虫叮咬弧光灼伤,手腕烫出血泡。全年的质量记录保持在99%以上。看到焊缝外表成形美观,内部检测优良,他心里快乐,干劲十足。
他不满足仅有的一点成绩,没事时就看专业书,准备考技师进一步提升自己。
这些年到底焊了多少条焊缝他也记不清了,工作服穿坏了多少件他也数不清了。手上、腿上的伤疤若隐若现,但他早已自以为常,觉得自己很幸福,“有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而且是自己熟练的拿手的,能够胜任担当的,更是幸福。”
在别人眼里,电焊是件辛苦活,又脏又累苦不堪言,对他却是一种享受。他说:“再累再苦,挺一挺就过去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激情满怀呢。
看得出他对工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倾注了心血,把它们打造得漂漂亮亮。十年如一日的认真、细致,尽心竭力就不同凡响了。如果没有对工作的那份深情挚爱,单凭喜欢是不够的。
我问他有什么心得分享给同事,他想了一下坚定地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力以赴努力打拼炼就过硬技术,说话就硬气,走路腰板也直。”


|